2019-12-11 04:58:01 405次浏览
价 格:面议
西装广义指西式服装,是相对于“中式服装”而言的欧系服装。狭义指西式上装或西式套装。
西装通常是公司企业从业人员、政府机关从业人员在较为正式的场合男士着装的一个首选。
西装之所以长盛不衰,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主流的西装文化常常被人们打上“有文化、有教养、有绅士风度、有权威感”等标签。
西装一直是男性服装王国的宠儿,“西装革履”常用来形容文质彬彬的绅士俊男。西装的主要特点是外观挺括、线条流畅、穿着舒适。若配上 [1] 领带后,则更显得高雅典朴。
另外,在日益开放的现代社会,西装作为一种衣着款式也进入到女性服装的行列,体现女性和男士一样的独立、自信,也有人称西装为女人的千变外套。
另外西装也有国家标准。
男西服:GB/T 2664-2009,女西服:GB/T 2665-2009,男、女西裤:GB/T 2666-2009.
据说当时是西欧渔民穿的,他们终年与海洋为伴,在海里谋生、着装散领、少扣、捕起鱼来才会方便。它以人体活动和体形等特点的结构分离组合为原则,形成了以打褶(省)、分片、分体的服装缝制方法,并以此确立了日后流行的服装结构模式。也有资料认为,西装源自英国王室的传统服装。它是以男士穿同一面料成套搭配的三件套装,由上衣、背心和裤子组成。在造型上延续了男士礼服的基本形式,属于日常服中的正统装束,使用场合甚为广泛,并从欧洲影响到国际社会,成为世界指导性服装,即国际服。
现代的西服形成于19世纪中叶,但从其构成特点和穿着习惯上看,至少可到追溯17世纪后半叶的路易十四时代。十七世纪后半叶的路易十四时代,长衣及膝的外衣“究斯特科尔”和比其略短的“贝斯特”,以及紧身和体的半截裤“克尤罗特”一起登上历史舞台,构成现代三件套西服的组成形式和许多穿着习惯。究斯特科尔前门襟口子一般不扣,要扣一般只扣腰围线上下的几粒,这就是现代的单排扣西装一般不扣扣子不为失礼,两粒扣子只扣上面一粒的穿着习惯的由来。
19世纪40年代前后,西装传入中国,留学的中国人多穿西装。宁波市服装博物馆的研究人员经过半年的研究,发现中国人开的第一家西服店是由宁波人李来义于1879年在苏州创办的李顺昌西服店,而非国内服装界公认的1896年由奉化人江辅臣在上海开的“和昌号”,这将宁波“红帮”史和中国西装史整整向前推进了17年。 1911年,民国政府将西装列为礼服之一。1919年后,西装作为新文化的象征冲击传统的长袍马褂,中国西装业得以发展,逐渐形成一大批以浙江奉化人为主体的“奉帮”裁缝专门制作西装。
20世纪30年代后,中国西装加工工艺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上海、哈尔滨等城市出现一些专做高级西装和礼服的西服店,如上海的培罗蒙、亨生等西服店,以其精湛工艺闻名国内外。此外,中国西装制作形成各种流派,较为流行的有罗(俄国)派和海派。罗派以哈尔滨为代表,制作的西装隆胸收腰,具有俄国特色;海派以上海为代表,制作的西装柔软、合体,具有欧美特色。1936年,留学日本归来的顾天云,首次出版了《西装裁剪入门》一书,并创办西装裁剪培训班,培育了一批制作西装的专业人才,为传播西装制作技术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传统的中国戏曲服装的特点在于它的装饰性、夸张性与可舞性,而且角色的行当化和服装的程式化关系密切。20世纪20年代,在西方戏剧的影响下,中国话剧服装才完全摆脱了程式化影响进入生活化阶段。20世纪40年代,在话剧《升官图》中丁聪设计的服装成功地作出了漫画式的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3000多个剧团中,多数已有了自己的服装设计和制作力量。从50年代起,郁风设计的《荷花舞》服装、张正宇设计的《屈原》服装、鄢修民为《蔡文姬》、《虎符》设计的服装以及关哉生的《茶馆》服装都达到较高水平。李克瑜为《天鹅湖》、京剧《奥赛罗》设计的服装,穆弋清为《宝莲灯》设计的服装和李恩为舞剧《风鸣岐山》设计的服装都曾获得好评。1985年在中国举行的莎士比亚戏剧节中曾以中国的传统戏曲服饰演出莎剧《李尔王》与《第十二夜》,也获得广大观众认可。而在其他的话剧演出中也曾出现过不表现时代感与地方性的“中性服装”。